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陆志明, 彭希哲, 吴开亚, 朱勤
      
    摘要400)      PDF (2470KB)(156)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61) CSCD(9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摆万奇, 赵士洞
      
    摘要196)      PDF (140KB)(78)   
    该文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变化和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回答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源、驱动力系统内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以及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反馈关系等问题,为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3) CSCD(12)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成升魁, 鲁春霞, 谢高地
      
    摘要268)      PDF (158KB)(67)   
    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愈来愈深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采用各种方法对自然资本的边际服务价值进行估计。评估的方法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基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个人偿付意愿进行计量。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代表是基于全球静态总平衡输入输出模型的评估和基于全球静态部分平衡的评估,中国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进行了初步估算。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复杂性、价值的多重认识、市场失效及价格空缺、实证的困难与自然资本总价值得无限至今还制约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发展,今后需要研究的领域及发展趋势是:1、不同生态类型的各种服务价值研究;2、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研究;3、包含非线性及阈值的动态地区模型和全球模型;4、改变账户系统和制定相应政策;5、考虑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项目评估;6、大规模的小幅度变化和小规模的大幅度变化边际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16) CSCD(179)
    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彭建, 赵鹏军
      
    摘要198)      PDF (270KB)(35)   
    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热点之一。该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理念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实施高效集约化利用的迫切性,并对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内涵作了初步探讨。同时,采用目标法构建了我国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该指标体系由两大主目标、七大子目标和21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同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8) CSCD(63)
    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初探
    陈百明, 张正峰
      
    摘要178)      PDF (157KB)(20)   
    该文通过建立物种资源数据库,分析了贺兰山东坡不同高程段中植物物种资源的构成特征,结果表明:1、贺兰山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随海拔升高先增加,随后又减少的变化趋势。海拔1400m-2200m是植物物种集中分布的地段,海拔1800m-2000m高程段内的物种丰富最大。2、地理成分多样性(土地整理;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4) CSCD(4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吴玉鸣, 张燕
      
    摘要303)      PDF (155KB)(53)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在空间上还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要改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的现状,各个区域需要依据各自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向良性的、可持续的耦合协调方向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2) CSCD(79)
    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陈 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摘要212)      PDF (1952KB)(25)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ghm 2升至1.547ghm 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0.051ghm 2,能源足迹增长0.450ghm 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 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 2,海水和淡水渔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 2和0.014ghm 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 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0.371ghm 2上升至0.817ghm 2,其中耕地由赤字(0.058ghm 2)转为略有剩余(0.028ghm 2),草地处于剩余状态,林地由剩余(0.007ghm 2)转为赤字(0.095ghm 2),中国化石能源足迹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林地短缺的危机,淡水和海水渔业足迹与供给力基本持平。分析了中国各类土地生态足迹、生物供给力和生态盈亏变化的原因,阐明了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资源经济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潜在的土地危机,针对生态足迹及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中国生态赤字加剧问题的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8) CSCD(68)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罗明, 张惠远
      
    摘要138)      PDF (85KB)(23)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开展,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现实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该文首先探讨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并对当前我雇哦土地整理活动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8) CSCD(86)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以江苏省典型开发区为例
    黄贤金, 翟文侠, 张强, 马其芳, 钟太洋, 周峰
      
    摘要193)      PDF (222KB)(27)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23个与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指标,构建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可持续利用度4个方面,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江苏省18个典型城市开发区调查数据为例,对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认为,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 ①超集约,即土地供求紧张,分值大于0.3; ②集约,土地供求平衡,分值在0~0.3之间;③基本集约,土地供求在一定时期内平衡,分值在-0.3~0之间;④欠集约,土地有所闲置,土地产出率较低,分值小于-0.3。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区域差异:苏南地区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据此,提出提高土地集约水 平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0) CSCD(29)
    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李苗苗, 吴炳方, 颜长珍, 周为峰
      
    摘要331)      PDF (1291KB)(83)   
    该文在对像元二分模型的两个重要参数推导的基础上,对已有模型的参数估算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定量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模型,并根据实际运用时的二种情况,提出了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案。然后根据研究区密云水库上游的具体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模型应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通过密云流域的实地考察,利用照相法对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估算精度达85%,表明使用此改进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15) CSCD(261)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陈百明
      
    摘要249)      PDF (184KB)(24)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深入,科学家逐步认识到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所引起的土地覆盖的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地覆盖变化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人类驱动力的支配,为此必须解释土地变化与社会驱动力的关系。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研究计划已共同制定了有关的研究议程,我国应积极响应,尽可能与之接轨,同时也要反映出中国的特点,其研究内容应包括:原因与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土地覆盖状态的演变过程,土地覆盖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并确定优先研究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99) CSCD(51)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曹国良, 张小曳, 郑方成, 王亚强
      
    摘要226)      PDF (483KB)(22)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 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各种农作物的主要产量等,预估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比例,为0~50%,并由此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0.2°×0.2°的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量的分布图。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最后,提出了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97) CSCD(77)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摘要378)      PDF (965KB)(54)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是随之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则是随之减少,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设施用地也在不断增加,它同居住生活用地同时随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从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到2000年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6.2%,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城市化处在中期发展水平,在以后进入高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必须向着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方向发展,从扩大城市规模向提高城市综合质量转变。同时根据对未来城市化的预测,再根据前述回归模型预测出我国在未来20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由此提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挖掘城市用地潜力,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积极利用多维空间的政策性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2) CSCD(24)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
    樊江文, 岳燕珍, 钟华平
      
    摘要198)      PDF (128KB)(31)   
    该文从资源的角度,根据各作物秸秆的经济系数,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作了全面的估算,分析了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秸秆资源产量达到79454.4×104t的水平,并每年以1251.2×104t的速度稳步增长;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东部农区是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分布区,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和四川是作物秸秆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对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认为,每年有95%以上作物秸秆资源通过不同的利用途径转化成其他的形式而被耗散,资源浪费严重。针对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64) CSCD(94)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金荷
      
    摘要263)      PDF (692KB)(64)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60) CSCD(41)
    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
    孙新章, 张其仔, 周海林, 汪晓春, 谢高地, 郭朝先, 刘荣霞
      
    摘要236)      PDF (152KB)(36)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广泛采用的政策措施。我国的生态补偿措施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的起始阶段和9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起始阶段,我国主要是针对矿产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森林的公益性进行探索性补偿;在快速发展阶段,补偿范围拓展到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农村新能源、农田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政府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从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补偿范围过窄,融资渠道单一,补偿标准不合理和基础性支撑制度缺乏等。基于这些问题并参考相关的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了逐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即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优先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因地制宜确定补偿标准,使监管与评估社会化,以及逐步完善生态补偿的基础支撑制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8) CSCD(33)
    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李秀彬, 许月卿
      
    摘要116)      PDF (542KB)(13)   
    利用1949年-1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a来,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技术进步、经济利益驱动和农业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1) CSCD(46)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黄贤金, 彭佳雯, 赵雲泰, 钟太洋
      
    摘要283)      PDF (886KB)(47)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21) CSCD(56)
    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
    陈百明, 周小萍
      
    摘要145)      PDF (257KB)(21)   
    该文在分析1996年---2003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认为,我国耕地的流失呈加剧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粮食单产变化不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变化率之间相关性较强,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粮食总产量变化率和粮食单产变化率之间相关性很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分析了2003年粮食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的原因,认为造成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的减少,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基本未下降,而且粮食品种结构与粮食品质均有了明显改善;生态退耕尽管减少了粮食播种面积,但有助于提高耕地的总体质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10) CSCD(57)
    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与分布
    张宪洲
      
    摘要263)      PDF (547KB)(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5)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乔家君
      
    摘要235)      PDF (181KB)(23)   
    该文首先从系统功能角度设计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7个功能组71个指标,接着评述了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运算步骤及对该方法的改进措施,并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结构做了定量分析: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值≥0.015的指标有:经济指标7个、环境指标6个、人口指标6个、社会指标5个、资源指标4个、科技指标1个,累计权重依次为0.120、0.118、0.108、0.085、0.066、0.020,表明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中,经济因子最为重要,其次为环境因子,再次为人口因子,提高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要保证生态环境的不退化,另外也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总趋势是增强的,但1991年-1993年间呈下降态势。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系统功能中,区域发展水平对系统的贡献最大,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2) CSCD(63)
    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
    牛树海, 秦耀辰
      
    摘要110)      PDF (191KB)(13)   
    以生物物理量为标准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Wackernagel发展的生态占用法因其简明的生物物理量设计思想克服了其它评价的需要对这种方法做出改进,提出了用投入占用产出模式来完善生态占用方法的思路,结合生态占有指标引入了一个综合发展度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最后结合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对河南省生态占用的计算分析,得出河南目前处于“地方不可持续-全球可持续-欠发展”状态,并与西部12省(区)市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0) CSCD(31)
    关乎我国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业
      
    摘要133)      PDF (849KB)(22)   
    本文根据多年研究结果,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化肥生产消费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化肥生产消费大国,到2002年,化肥生产量达到0.379×108t,化肥消费量为0.434×108t,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5%和30.7%,并且化肥品种向高浓度化发展。化肥消费的增多,保证了我国粮食安全,减缓了土壤养分缺乏,但目前主要作物施肥量较高,与先进国家相比,养分效率偏低,有大量有机养分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化肥生产需要消耗磷硫钾氨资源,特别是磷矿资源浪费严重,隐藏危机。化肥产业的发展还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包括重金属和氮磷排放等方面需要引起重视。化肥发展要适度规模,核心问题是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7) CSCD(49)
    苏锡常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白艳莹, 苗鸿, 欧阳志云, 王效科
      
    摘要102)      PDF (174KB)(23)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该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1991年到199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9a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纵向分析的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历年的人均生态占用不断增加,9a时间增加了37.78%,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18.67%,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而且呈连年增长的趋势,到1999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1.2684 hm2/cap.。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生态占用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均生态占用为1.7469 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05 hm2,也小于全球人均水平(2 hm2);人均生态赤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4 hm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5) CSCD(34)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
    谈戈, 夏军, 朱一中
      
    摘要181)      PDF (99KB)(23)   
    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约因素,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该文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的评价方法,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的可承载极限临界值和理想值进行了界定,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之对西北地区现状年及未来10a、20a、50a不同发展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未来各年段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逐步改善,其中以采用A1+B2+C2发展情景方案将使水资源承载状况综合效果最佳,节约用水、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用水效率和控制人口增长则是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3) CSCD(53)
    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
    葛京凤, 郭爱请
      
    摘要137)      PDF (214KB)(26)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首次针对全省范围内不同规模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城),采用“同质异量”的指标合理值,从宏观上评价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划分出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4种类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探索了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划分的潜力级别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向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2) CSCD(20)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陈利顶, 傅伯杰, 王军
      
    摘要672)      PDF (76KB)(63)   
    景观生态规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它可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既要满足景观的自然功能和人类需要,又要满足持续的土地利用。本文论述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过程、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我国的景观规划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8) CSCD(34)
    试论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副标题用
    陈百明, 杜红亮1
      
    摘要208)      PDF (193KB)(20)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占用压力十分巨大,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关系,可以应用Decoupling(脱钩)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我国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其主要思路是在全面分析、对比和总结国内外不同GDP增长阶段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DPR(驱动力-压力-响应)系统的耕地占用与GDP增长之间的脱钩指标体系,应用脱钩指标分析耕地占用和GDP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DPR(GDP增长驱动力-耕地占用压力-政策响应)系统,建立耕地占用与GDP增长脱钩的新型管理制度,最后应用上述框架模式,分别按省、地、县三级选取一些典型区域进行同尺度之间的实证分析,并进行跟踪分析,以验证耕地占用与GDP增长脱钩指标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效果,揭示我国各类区域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相互关系的典型模式,提升耕地保护研究 的理论水平与促进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5)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人文驱动因子模拟分析
    甘红, 刘彦随, 王大伟
      
    摘要93)      PDF (365KB)(23)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力作用必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该文基于1990 年—2000 年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了以省域为单元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相关人文因子的数据库,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在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1) CSCD(41)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
    曹淑艳, 鲁春霞, 肖玉, 谢高地, 甄霖
      
    摘要196)      PDF (168KB)(31)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价值化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基础。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生态服务研究积累的理论成果,试图构建一个生态服务生产-消费-价值化的理论分析基础和方法框架,提出生态服务生产函数、生态服务成本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消费函数和生态服务效用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消费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效用价值理论、生态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生态服务个人偏好与支付意愿理论可以被认为基本形成了生态服务价值化的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6) CSCD(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