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 ›› 2018, Vol. 40 ›› Issue (12): 2360-2368.doi: 10.18402/resci.2018.12.04
李丹1,2(), 钟维琼1(
), 代涛1, 王高尚1, 李强峰1,3, 梁靓1,2, 张继鹏1,2
收稿日期:
2018-07-09
修回日期:
2018-11-07
出版日期:
2018-12-20
发布日期:
2018-12-1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丹,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经济。E-mail:
基金资助:
Dan LI1,2(), Weiqiong ZHONG1(
), Tao DAI1, Gaoshang WANG1, Qiangfeng LI1,3, Liang LIANG1,2, Jipeng ZHANG1,2
Received:
2018-07-09
Revised:
2018-11-07
Online:
2018-12-20
Published:
2018-12-10
摘要:
对含铁商品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进行准确计算,不仅可以更公平有效地划分碳排放责任,还可以在国家间分配排放配额时提供信息支持。首先分别对各国家集团钢铁制品的碳排放系数进行了核定,再结合IPCC提供的方法计算了2015年全球含铁商品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计算结果显示:①从大洲层面看,由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因素导致隐含碳排放在大洲内部转移量相对较多,约占总量的63.83%;亚洲、欧洲在产业链后端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流动较大,这与其“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的产业模式有关;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通过含铁商品贸易向亚洲、欧洲净转移了碳排放责任;②从国家层面看,美国、越南、韩国等国家通过含铁商品贸易向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净转移了碳排放责任,其中,美国、越南、韩国等国家向中国转移了大量的碳排放责任,分别为3850万t、3390万t、2920万t。本文对全球含铁商品隐含碳排放量的测算,有助于更公平有效地划分国际间碳排放责任,为国家间分配碳排放配额提供技术支持。
李丹, 钟维琼, 代涛, 王高尚, 李强峰, 梁靓, 张继鹏. 物质流视角下全球含铁商品隐含碳排放量跨境转移研究[J]. 资源科学, 2018, 40(12): 2360-2368.
Dan LI, Weiqiong ZHONG, Tao DAI, Gaoshang WANG, Qiangfeng LI, Liang LIANG, Jipeng ZHANG. Global migration of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of iron-containing commod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flow[J]. Resources Science, 2018, 40(12): 2360-2368.
表1
全球钢铁集团划分及主要指标"
集团划分 | 第一集团 | 第二集团 | 第三集团 | 第四集团 | 第五集团 |
---|---|---|---|---|---|
人均GDP范围/1990GK美元 | ≥20 000 | 10 000~20 000 | 6 000~10 000 | 3 000~6 000 | <3 000 |
发展阶段 | 后工业化 | 工业化后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初期 | 前工业化 |
典型国家(地区) |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 | 俄罗斯、智利、波兰、马来西亚、希腊、阿根廷、土耳其等 | 中国、巴西、印度、泰国、秘鲁、墨西哥、伊朗等 | 多米尼加、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乌克兰、伊拉克、埃及等 | 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缅甸、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等 |
表2
各含铁商品的工序能耗、相关技术经济指标"
工序 | 工序能耗/单位 | 第一集团水平 | 第二集团水平 | 第三集团水平 | 第四集团水平 | 数据来源 | |
---|---|---|---|---|---|---|---|
采矿 | 露天 | 电力/(kW∙h/t) | 0.7 | 1.2 | 2.5 | 3.3 | 参考文献[19,20] |
地下 | 电力/(kW∙h/t) | 10 | 18 | 25 | 32 | ||
选矿 | 电力/(kW∙h/t) | 16 | 28 | 35 | 46 | 参考文献[ | |
精铁矿品位/% | 6 | 6 | 6 | 6 | |||
金属回收率/% | 90 | 80 | 70 | 60 | |||
焦化 | 工序能耗/(kgce/t) | 150 | 170 | 190 | 210 | 参考文献[ | |
烧结 | 工序能耗/(kgce/t) | 47 | 51 | 55 | 58 | 参考文献[ | |
高炉炼铁 | 工序能耗/(kgce/t) | 385 | 415 | 430 | 445 | 参考文献[ | |
入炉焦比/(kg/t) | 280 | 315 | 390 | 420 | |||
生铁含铁系数/% | 96 | 96 | 96 | 96 | 参考文献[ | ||
金属回收率/% | 91.37 | 91.37 | 91.37 | 91.37 | |||
炼钢 | 转炉炼钢 | 工序能耗/(kgce/t) | -20 | -8 | 0 | 0 | 参考文献[ |
钢铁料消耗/(kg/t) | 1 060 | 1 080 | 1 086 | 1 090 | |||
电炉炼钢 | 工序能耗/(kgce/t) | 90 | 92 | 98 | 100 | ||
钢铁料消耗/(kg/t) | 1 032 | 1 061 | 1 095 | 2 020 | |||
轧钢 | 工序能耗/(kgce/t) | 58 | 61 | 75 | 82 | 参考文献[ |
Table 4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 among major countries in 2015 (万t)"
排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铁矿石 | 出口国 | 澳大利亚 | 巴西 | 南非 | 巴西 | 乌克兰 | 巴西 | 巴西 | 伊朗 | 巴西 | 秘鲁 |
进口国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日本 | 中国 | 德国 | 马来西亚 | 中国 | 韩国 | 中国 | |
碳排放量 | 43 | 13 | 5 | 4 | 3 | 3 | 2 | 1 | 1 | 1 | |
生铁 | 出口国 | 俄罗斯 | 南非 | 巴西 | 特多 | 俄罗斯 | 阿曼 | 乌克兰 | 乌克兰 | 俄罗斯 | 乌克兰 |
进口国 | 美国 | 中国 | 美国 | 美国 | 意大利 | 沙特阿拉伯 | 意大利 | 土耳其 | 土耳其 | 美国 | |
碳排放量 | 365 | 322 | 258 | 226 | 196 | 171 | 163 | 163 | 154 | 111 | |
粗钢 | 出口国 | 巴西 | 乌克兰 | 乌克兰 | 俄罗斯 | 中国 | 俄罗斯 | 俄罗斯 | 中国 | 日本 | 中国 |
进口国 | 美国 | 意大利 | 土耳其 | 比利时 | 土耳其 | 美国 | 土耳其 | 越南 | 韩国 | 泰国 | |
碳排放量 | 492 | 396 | 348 | 270 | 269 | 268 | 264 | 228 | 217 | 210 | |
钢材 | 出口国 | 中国 | 中国 | 日本 | 中国 | 日本 | 日本 | 中国 | 加拿大 | 中国 | 韩国 |
进口国 | 韩国 | 越南 | 中国 | 印度 | 韩国 | 泰国 | 新加坡 | 美国 | 马来西亚 | 中国 | |
碳排放量 | 2 600 | 1 700 | 881 | 834 | 811 | 781 | 713 | 690 | 669 | 645 | |
钢铁产品 | 出口国 | 美国 | 中国 | 墨西哥 | 马来西亚 | 美国 | 加拿大 | 日本 | 中国 | 德国 | 中国 |
进口国 | 墨西哥 | 美国 | 美国 | 墨西哥 | 加拿大 | 美国 | 美国 | 日本 | 荷兰 | 韩国 | |
碳排放量 | 1 620 | 1 580 | 1 480 | 1 060 | 940 | 734 | 676 | 593 | 563 | 562 |
[1] | 侯玉梅, 梁聪智, 田歆, 等. 我国钢铁行业碳足迹及相关减排对策研究[J]. 生态经济, 2012, (12):105-108. |
[Hou Y M, Liang C R, Tian Q, et al. Research on carbon footprint and related emission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J]. Ecological Economy, 2012, (12):105-108. ] | |
[2] | 殷瑞钰. 关于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平台的讨论-21世纪钢铁工业关键技术之一[J]. 炼钢, 2011, 27(1):1-10. |
[Yin R Y.Discussion on high efficient and low cost clean steel production platform: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steel industry in 21st century[J]. Steelmaking, 2011, 27(1):1-10. ] | |
[3] | 张晓平, 王兆红, 孙磊. 中国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流与碳排放跨境转移[J]. 地理研究, 2010, 29(9):1650-1658. |
[Zhang X P, Wang Z H, Sun L.Carbon dioxide emissi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of iron and steel commodities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ra-industry trad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9): 1650-1658. ] | |
[4] | 钱明杨, 江亿, 燕达, 等. 基于责任划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探讨[J]. 中国能源, 2017, 39(10):32-37. |
[Qian J M, Jiang Y, Yan D, et al. Discussion on carbon accounting method based on responsibility division[J]. Energy of China, 2017, 39(10):32-37. ] | |
[5] | 魏守道, 汪前元. 基于碳排放责任视角的碳税征收方式选择[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 (4):69-78. |
[Wei S D, Wang X Y.The choice of carbon tax coll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6, (4):69-78. ] | |
[6] | 张纪录. 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
[Zhang J L.A Study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China 's from Consumption Perspective[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 | |
[7] | 周新.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贸易调整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J]. 管理评论, 2010, 22(6):17-24. |
[Zhou X.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de adjustment to national GHG inventory[J]. Management Review, 2010, 22(6):17-24. ] | |
[8] | Peters G P, Hertwich E G.Post-Kyoto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production versus consumption[J]. Climatic Change, 2008. 86(1-2): 51-66. |
[9] | Lenzen M, Murray J, Sack F, et al. Shared producer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theory and practi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1):27-42. |
[10] | 魏本勇, 王媛, 杨会民, 等.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J].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2):138-147. |
[Wei B Y, Wang Y, Yang H M, et al. Advances on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0, 19(2):138-147. ] | |
[11] | Li Q, Wen B, Wang G, et al. Study on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and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of iron-containing commodit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91:119-126. |
[12] | 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 含铁商品贸易数据[EB/OL] .(2016-03-01)[2017-11-20]. . |
[United Nations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Iron-Containing Commodity Trade Data [EB/OL].(2016-03-01)[2017-11-20]. . ] | |
[13] | 李强峰, 王高尚, 成金华, 等. 1949~2015年中国铁存量分析[J]. 中国矿业, 2017, 26(12):111-116. |
[Li Q F, Wang G S, Cheng J H, et al. Analysis of China's iron stock from 1949 to 2015[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7, 26(12): 111-116. ] | |
[14] | 钟维琼, 李丹, 代涛. 全球跨区域铁资源物质流动分析[J]. 中国矿业, 2018, 27(1):78-82. |
[Zhong W Q, Li D, Dai T.Analysis of global trans-regional iron resource movement[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8, 27(1):78-82. ] | |
[15] | Simon E, Leandro B, Kyoko M, et al.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EB/OL]. (2007-03-01)[2017-11-20].. |
[16] | 上官方钦, 张春霞, 郦秀萍, 等. 关于钢铁行业CO2排放计算方法的探讨[J]. 钢铁研究学报, 2010, 22(11):1-5. |
[Shang guan F Q, Zhang C X, Li X N,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CO2 emission calculation methods i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2010, 22(11):1-5. ] | |
[17] | 王高尚, 代涛, 柳群义. 全球矿产资源需求周期与趋势[J]. 地球学报, 2017, 38(1):11-16. |
[Wang G S, Dai T, Liu Q Y.Cycles and trends of global mineral resources demand[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8(1):11-16. ] | |
[18] | 张晓平.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 地理学报, 2009, 64(2):234-242. |
[Zhang X P.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foreig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2):234-242. ] | |
[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 xx-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
[ HJ/T xx-2004, Administration, C. S. E. P. ,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Iron and steel industry[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4.] | |
[20]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5年铁全产业链物质流调查研究报告[R]. 北京:2015年中国物质流市场调研报告, 2015. |
[Association, M. s. a. t. d. c. o. C. I. a. S. I. , Research report on material flow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in 2015[R]. Beijing: 2015 China Material Flow Market Research Report, 2015.] | |
[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J/T 126-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钢铁行业(炼焦)清洁生产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
[HJ/T 126-2003, Administration, C. S. E. P. ,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Coking industry[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 |
[2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426-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钢铁行业(烧结)清洁生产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
[HJ/T 426-2008, Administration, C. S. E. P. ,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Sintering industry [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HJ/T427-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钢铁行业(高炉炼铁)清洁生产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
[HJ/T427-2008 . Administration, C. S. E. P. ,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blast furnace [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8. ] | |
[24]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428-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钢铁行业(炼钢)清洁生产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
[HJ/T428-2008. Administration, C. S. E. P. ,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Steel-making [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8.] | |
[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318-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钢铁行业(中厚板轧钢)清洁生产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
[HJ/T318-2008. Administration, C. S. E. P. , Cleaner production standard—Steel rolling (plate) industry [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8.] | |
[26] | 刘浏. 我国转炉“负能炼钢”的技术现状和发展[C]. 北京:2005中国钢铁年会, 2005. |
[Liu L.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rter Negative Energy Steelmaking in China[C].Beijing: 2005 China Steel Annual Meeting, 2005. ] | |
[27] | 陈伟强, 石磊, 钱易. 国家尺度上铝的社会流动过程解析[J]. 资源科学, 2008, 30(7):1004-1012. |
[Chen W Q, Shi L, Qian Y.Description of anthropogenic aluminum cycles[J]. Resources Science, 2008, 30(7):1004-1012. ] |
[1] | 强文丽, 张翠玲, 刘爱民, 成升魁, 王祥, 李凡. 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演变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04-1714. |
[2] | 邵留国, 蓝婷婷. 伴生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综述与展望[J]. 资源科学, 2020, 42(8): 1452-1463. |
[3] | 李华姣, 安海忠, 齐亚杰, 刘海萍. 基于产业链国际贸易网络的中国优势矿产资源全球贸易格局和竞争力——以钨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8): 1504-1514. |
[4] | 郝敏, 陈伟强, 马梓洁, 张超, 甘建邦. 2000—2015年中国铜废碎料贸易及效益风险分析[J]. 资源科学, 2020, 42(8): 1515-1526. |
[5] | 佘群芝, 吴肖丽, 潘安. 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0, 42(6): 1015-1026. |
[6] | 卢函, 杜德斌, 桂钦昌, 段德忠. 跨界水冲突、合作与全球水政治关系时空演化[J]. 资源科学, 2020, 42(6): 1162-1174. |
[7] | 何思源, 李禾尧, 闵庆文.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J]. 资源科学, 2020, 42(5): 870-880. |
[8] | 徐博, 杨来科, 钱志权.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于碳排放水平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0, 42(3): 527-535. |
[9] | 栾晓玉, 刘巍, 崔兆杰, 刘业业, 陈月冬, 卢盛, 王玉标.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塑料资源代谢研究[J]. 资源科学, 2020, 42(2): 372-382. |
[10] | 王礼茂, 屈秋实, 牟初夫, 方叶兵, 熊琛然. 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总体思路与路径选择[J]. 资源科学, 2019, 41(5): 825-833. |
[11] | 贾冯睿, 郎晨, 刘广鑫, 孙琪, 马丹竹, 岳强.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金属铜资源生态效率研究[J]. 资源科学, 2018, 40(9): 1706-1715. |
[12] | 李凌超, 刘金龙, 程宝栋, 杨文涛. 中国劳动力转移对森林转型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18, 40(8): 1526-1538. |
[13] | 吴明, 姜国强, 贾冯睿, 刘广鑫, 岳强. 基于物质流和生命周期分析的石油行业碳排放[J]. 资源科学, 2018, 40(6): 1287-1296. |
[14] | 李晨, 丛睿, 邵桂兰. 基于MRIO模型与LMDI方法的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J]. 资源科学, 2018, 40(5): 1063-1072. |
[15] | 何朋蔚, 王昶, 左绿水, 孙桥. 基于废弃手机的高技术矿产可供性研究[J]. 资源科学, 2018, 40(3): 589-5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