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 ›› 2015, Vol. 37 ›› Issue (9): 1834-1847.
收稿日期:
2014-11-14
修回日期:
2015-05-29
出版日期:
2015-09-25
发布日期:
2015-09-2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信桂新,男,山东邹平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E-mail:
基金资助:
XIN Guixin(), WEI Chaofu(
), YANG Chaoxian, DENG Hua
Received:
2014-11-14
Revised:
2015-05-29
Online:
2015-09-25
Published:
2015-09-25
摘要:
在粮食连年增收的同时,粮食产销平衡区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软肋。本文以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②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③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信桂新, 魏朝富, 杨朝现, 邓华. 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资源科学, 2015, 37(9): 1834-1847.
XIN Guixin,WEI Chaofu,YANG Chaoxian,DENG Hua. Changes of crop farm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from 1978 to 2011[J].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9): 1834-1847.
表1
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关联度"
影响因素 | 粮食播种面积/G1 | 粮食产量/G2 | 菜瓜果种植面积/V1 | 菜瓜果产量/V2 | 备注 |
---|---|---|---|---|---|
粮食播种面积/G1 | - | 0.887 0 | - | - | 中等关联度(0.35~0.70); 强关联度(0.70~1.00); 其中:极强关联度(0.85~1.00) |
菜瓜果种植面积/V1 | - | - | - | 0.883 5 | |
降水量/A1 | 0.864 2 | 0.852 8 | 0.622 2 | 0.663 0 | |
年均气温/A2 | 0.906 0 | 0.920 5 | 0.636 8 | 0.688 0 | |
日照时数/A3 | 0.890 7 | 0.851 7 | 0.636 2 | 0.684 2 | |
有效灌溉面积/B1 | 0.883 3 | 0.919 7 | 0.652 8 | 0.707 0 | |
农用机械总动力/B2 | 0.655 0 | 0.669 6 | 0.925 8 | 0.833 4 | |
农村用电量/B3 | 0.605 9 | 0.609 7 | 0.767 0 | 0.703 1 | |
农用化肥/C1 | 0.750 1 | 0.788 0 | 0.802 4 | 0.873 6 | |
农膜/C2 | 0.638 8 | 0.648 6 | 0.853 7 | 0.786 9 | |
农药/C3 | 0.711 8 | 0.745 8 | 0.825 7 | 0.828 9 | |
种植业从业人员/C4 | 0.883 8 | 0.951 5 | 0.654 8 | 0.707 9 |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1 | 0.677 1 | 0.701 3 | 0.808 0 | 0.783 5 |
[1] | Brown L.Who will Feed China? Wake 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M]. Washington DC:World Watch Institute,1995. |
[2] | Brown L R(著). 林自新,暴永宁(译). 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
[3] | 张顺喜. 2013年中国粮食是如何实现“十连增”的?[EB/OL]. (2014-03-21)[2014-11-14]. http://cn.chinagate.cn/economics/2014-03/21/content_31861928.htm. |
[4] | 王丰. 盘点2013:粮食实现十连增[EB/OL]. (2014-01-09)[2014-11-14]. http://country.cnr.cn/tjxw/201401/t20140109_514607862.shtml. |
[5] | 王媛. 丰年缺粮冲破自给红线,中粮集团海外找粮[EB/OL]. (2014-03-19)[2014-11-14]. http://www.globrand.com/2014/578887.shtml. |
[6] | 胡军华. 日本粮商潜伏30年:控制中国近两成大豆进口[EB/OL].( 2014-04-15)[2014-11-14].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4/3704121.html. |
[7] | 金微. 吉林省原省长洪虎:主销区拖欠粮食款多年未还[EB/OL].(2013-12-16)[2014-11-14].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12-16/795175.html. |
[8] | 王丽,蒋桂斌. 中国九个粮食产销平衡区外调粮增加安全令人忧[EB/OL]. (2013-12-16)[2014-11-14].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12-16/795175.html. |
[9] | 蔡杨. 重庆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咋追不上需求的“翅膀”?[EB/OL]. (2012-12-08)[2014-11-14].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12/08/c_113953991.htm. |
[10] | 胡旭欣. 重庆粮食外购需求逐年增大,外调粮食比例已达20%[EB/OL]. (2013-06-17)[2014-11-14]. http://cq.cqnews.net/html/2013-06/17/content_26549078.htm. |
[11] | 孙芳,杨修. 农业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3):170-173. |
[12] | IPCC. 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Working Group II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
[13] | 李勇,杨晓光,王文峰,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I. 华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0):2605-2614. |
[14] | 赵俊芳,郭建平,张艳红,等.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气象,2010,31(2):200-205. |
[15] | 王馥棠,赵宗慈,王石立,等.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
[16] | 吴普特,赵西宁.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2):1-6. |
[17] | 秦鹏程,姚凤梅,曹秀霞,等. 利用作物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发展过程[J]. 中国农业气象,2011,32(2):240-245. |
[18] | 李小建,乔家君. 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演变及农户经济发展研究[J]. 中州学刊,2003,(5):58-61. |
[19] | 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等. 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11. |
[20] | 信桂新,阎建忠,杨庆媛.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居住生活变化及其生计转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2):1221-130. |
[21] | 刘成武,李秀彬. 基于生产成本的中国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9-15. |
[22] | 陈瑜琦,李秀彬. 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J]. 地理学报,2009,64(4):469-478. |
[23] | 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2010,65(11):1401-1410. |
[24] | 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 现阶段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07-915. |
[25]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近中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挑战与战略选择研究”课题组. 中国未来十年农产品消费增长预测[EB/OL]. (2013-07-04)[2014-11-14]. http://search.10jqka.com.cn/snapshot/news/88616379c22419d3.html?ts=1&qs=yd9. |
[26] | 黄宗智. 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 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6,(1):118-129. |
[27] | 黄宗智,彭玉生. 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 中国社会科学,2007,(4):74-88. |
[28] |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重庆统计年鉴[EB/OL].[2014-11-14]. http://www.cqdata.gov.cn/publish.htm?code=A01. |
[29] | 张佰林,杨庆媛,严燕,等.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户农户调查[J]. 资源科学,2011,33(11):2047-2054. |
[30] | 夏军. EXCEL2000在灰色关联分析中的运用[J]. 中国卫生统计,2004,21(2):117-118. |
[31] | 苟小红. 重庆粮食安全战略的科技对策[J]. 南方农业,2012,6(2):12-15. |
[32] | 陈兆波,董文,霍治国,等. 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097-3104. |
[33] | 高阳华,居辉,Verhagen J,等. 气候变化对重庆农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28(4):46-49. |
[34] | Schultz T 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
[35] | 颜波,陈玉中.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0年[J]. 中国粮食经济,2009,(3):18-25. |
[36] | 孙秀峰. 中国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
[37] | 付雨晴,丑洁明,董文杰.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宜播种面积的影响[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2):110-117. |
[38] | 重庆市政府.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EB/OL]. (2009-9-29)[2014-11-1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uGLlYydcFES 737v2RPO7gCpaucatXsZ-hd9o1pU0jjB6TBQshci44ztu9HE2k4p0Xv4G-rvJjUVWjaDT8_ko_. |
[39] | 国土资源部.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 (2008-10-23)[2014-11-14].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23 /content_10241429_1.htm. |
[1] | 杨定, 杨振山. 高寒地区生态贫困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色林错地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21, 43(2): 293-303. |
[2] | 强文丽, 张翠玲, 刘爱民, 成升魁, 王祥, 李凡. 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演变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04-1714. |
[3] | 韩璟, 陈泽秀, 卢新海.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15-1727. |
[4] | 张立新, 毕旭, 黄志基. 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28-1738. |
[5] | 王萍萍, 韩一军, 张益.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64-1776. |
[6] | 黄晶, 薛东前, 代兰海. 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7): 1262-1274. |
[7] | 杨凯悦, 宋永永, 薛东前.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7): 1311-1324. |
[8] | 唐健雄, 马梦瑶. 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6): 1188-1198. |
[9] | 明雨佳, 刘勇, 周佳松. 基于大数据的山地城市活力评——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4): 710-722. |
[10] | 岳立, 薛丹. 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12): 2274-2284. |
[11] | 刘晨光. 黄河流域专业村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12): 2300-2313. |
[12] | 张新, 刘家明, 朱鹤, 李涛. 北京郊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11): 2196-2209. |
[13] | 姜正龙, 王兵, 姜玲秀, 陈映, 刘玖芬, 任永吉, 张贺. 中国海岸带自然资源区划研究[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00-1910. |
[14] | 乔家君, 朱乾坤, 辛向阳. 黄河流域农区贫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1): 184-196. |
[15] | 王永卿,王来峰,邓洪星,董凯.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及其效果分析[J]. 资源科学, 2019, 41(8): 1513-1525. |
|